•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钢琴家

    钢琴家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英国2002

    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托马斯·克莱舒曼,艾米莉娅·福克斯,米哈乌·热布罗夫斯基,埃德·斯托帕德,穆琳·利普曼,弗兰克·芬莱,茱莉亚·蕾娜,杰西卡·凯特·梅耶尔,理查德·赖丁斯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中字+国语

      新·奥特曼

    • HD中字

      百慕大异兽

    • HD中字

      宇宙尽头

    • HD

      集中营里的摄影师

    • HD中字

      隔绝

    • HD中字

      我是你的人

    • HD

      氧气危机

    • HD

      侏罗纪世界

     剧照

    钢琴家 剧照 NO.1钢琴家 剧照 NO.2钢琴家 剧照 NO.3钢琴家 剧照 NO.4钢琴家 剧照 NO.5钢琴家 剧照 NO.6钢琴家 剧照 NO.16钢琴家 剧照 NO.17钢琴家 剧照 NO.18钢琴家 剧照 NO.19钢琴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史标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史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史标曼直到苏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

     长篇影评

     1 ) 《The Pianist》其中的音乐

    看了《The Pianist》有感其中的音乐

    上午看了《钢琴家》(The Pianist),看完的一个感觉就是——如
    果看电影的时候没有Chopin那优美而铿锵的旋律时而出现,我会被那
    一个一个细节组成的细节窒息掉的。

    波兰斯基的这部片子拍得很写实,我觉得,甚至有点儿像是Wladysla
    w Szpilman的纪录片——在那个纳粹恐怖笼罩的华沙,即便所有热爱
    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作为犹太人的他仍旧顽强的活着。终于
    等到黎明来到,他的勇气,他身边一个个善良的和富有勇气的人,让
    他活了下来,让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剧情就不多说了,Roman Polanski的功力摆在那里呢,这里主要想
    说说对其中音乐的感想: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片子刚开始进入耳朵的就是那熟悉的《#C小调夜
    曲》的旋律,第一次听这曲子是在初三,当时的载体还是60分钟的磁
    带,然后就喜欢了这首曲子。那是一种极度优美又略带幽怨的旋律,
    但它与马斯内甜甜的沉思曲、比才幽美的《阿莱城2的小步舞曲》都
    很不同,它富涵着灵动的动机与和谐的颤音。不论我脑子里多么混乱
    人有多么躁动,只要一听这首曲子就很容易静下来。经常听的是小提
    琴与钢琴重奏版本,这次一开片子就听到了Wlady那干净的演奏,这
    旋律和影片的情节产生了第一个冲突——隆隆炮火中的《夜曲》隐喻
    着之后主人公自己和家国的灾难...而在影片中部,当Wlady逃到德军
    医院附近,在避难的屋子里发现了一架钢琴时,又掀起了琴盖,但是
    在那个环境中不允许它发出声音,于是他手指在琴键上凌空弹着空
    气——又是这首夜曲。当时我感动了,在纷繁的战火与无情的生死
    中,艺术家心里仍然是那样的明澈与坦然,虽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不
    安...

    后来,Wlady逃到了一个废弃的老宅子里,被那个德军上校发现:
    “what are you doing here? who are you? do you live here? d
    o you work here?”
       "no.."
       "what do you do?"
       "I am... a pianist.."

    在这段对话后,他来到了三角钢琴前,开始弹奏起了Chopin的第一叙
    事曲...这首《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以前我只听过一次,当时
    最强的感觉是与另一首作品“Fantasy”的开头小调音程有些相像。
    它是Chopin在1835年前后创作的,当时肖邦听到他祖国的华沙起义失
    败的消息后创作了这部作品,可想而知,有很多奋起的心态和强烈的
    爱国热情融于其中。我总感觉,在这部电影中,这首曲子又掀起了一
    系列冲突——表面上是与之前Wlady隐约听到的那首贝多芬《sonata
    月光》之间的旋律冲突,而深层是一种悲剧性的命运动机和对生命对
    胜利对自由的强烈渴望的冲突。而最后,当《夜曲》的旋律在一次从
    录音棚里的Wlady手中响起时,说明了《G小调第一叙事曲》胜利了—
    —民主公平战胜了种族歧视,自由战胜了**,生命战胜了死亡!

    最后在音乐厅中,Wlady与交响乐团的Chopin的协奏曲,令我更加佩
    服导演对于Chopin音乐的理解和使用,这首曲子选的真好,华丽的
    《波兰舞曲》就好像是对整个影片总结,最后的高潮是对自由的最好
    诠释...

    当然,Wojciech Kilar为电影所创作的音乐也很有功底,与情节相互
    交融,直入人心,但是可能对其中的那几首曲子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对于影片原创配乐就不做什么评论了。

     2 ) 一部电影映射一个国家

    这部由斯普尔曼自传改编的奥斯卡最佳导演电影,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神经。每年几乎我都会翻看一遍,巧妙的运用现代主义的第三视觉出发,从个人的真实感受达到观众的视觉融合,从而对二战犹太人的经历有深刻的感受。不过这一切都不是我不断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而是这部影片无法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有对德国人的批斗,有对群体懦弱的痛恨,有对斯普尔曼的经历做出总结,有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有太多太多的信息让我们挖掘,假若要做出什么总结,只能让别人好好把他看上那么四五遍。布罗迪精彩的演出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对纳粹恶行的痛恨,对人性自私一面的可悲,对民族之间不团结的惊诧,以及对本民族现状的映射。所有复杂的感情交错在一起,形成了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
    影片中插入了许多恰到好处的细节,增添了观看者对犹太人在二战时期受到的待遇有全面感受,同时把斯普尔曼这个角色的经历展现无余。影片从1939年波兰被入侵开始,纷纷展现了波兰人各自为政的作风。人们继续进出公园,与咖啡馆,休闲的生活没有被停止,原因只是他们相信德国只是针对犹太人进行报复,与自己无关。而在4分钟时犹太人把希望寄托给法国、英国等国家,祈祷一切安好。更把犹太人和波兰人那种懦弱的性格和群体无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纳粹时代,德国人认为笑是最无智慧的体现,而19分钟强迫人们跳舞,德国人大笑把德国人最愚蠢的一面表现出来,与犹太人的痛苦产生强烈对比,最大限度激发观看者的情绪。44分钟女子问话而被瞬间击毙,犹太人们没有一点情绪波动,更把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变为了痛恨。46分钟到50分钟引用莎翁的名言,去表达犹太人的愤怒,而50万人却眼看着自己被屠杀而无动于衷,这更是人类史上对群体无智慧的一大痛击。人性的懦弱,不敢出声的行为,只会让自己在生死的边缘堕入深渊。布罗迪一句:stupid,stupid。把痛恨升华到了极致。57分钟的击杀他们时德国军官换弹壳的情节安排,延长了观者内心的那份紧张感,而被击毙者竟连求生欲望都不没了,只剩下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而1小时20分席皮尔曼看着起义的人们被残杀,开始懊悔自己该不该在墙的另一边与人们一起并肩作战,他内心的懊悔与痛苦,在布罗迪的演技下再次拷问了我的内心。而这是波兰人开始受到不公的待遇,公车上被划分,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在1小时28分那个波兰女人把自己的生活困境归结为犹太人的存在,他们无力去反抗德国人,唯有把痛恨转嫁到犹太人身上。战争不断继续,波兰人也被迫背井离乡,直到2小时席皮尔曼遇到那个德国军官,德国军官对他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讽刺着波兰人民,同时又把被虐者与虐待者之间那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出来,最大的挑逗着我们的传统思维。
    观看整部影片,最让人受惊的不是德国人的恶行,而是人性的懦弱与自私。在二战结束之后,有人拍了全世界第一部问答式记录片,其中问从0岁到70岁波兰人三个问题,你是谁;你现在在干嘛;你的愿望是什么。其中回答最多的是我希望波兰人们能够团结起来,可见二战时期波兰人们对自己民族多么失望。影片当中,波兰人民首先开始排挤波兰籍犹太人,禁止他们进入咖啡厅,之后犹太人开始提高物价,榨取自己民族人民的财富,甚有更多的犹太人加入了犹太人警察,揭发和打击自己民族的人儿。他们都寻找站在权力的顶端,以求在乱世中保全自我。讽刺的是最终他们都被毙杀,没有一丝财富留下。一对发疯的夫妻在痛苦的世界中麻痹自己,发挥着啊Q精神在其中找到乐趣,既可笑又可悲。40万的犹太人在自己的懦弱下一点一点被德国人蚕食,最终全灭。
    席皮尔曼在过程中见证儿童被打死,犹太人间相互抢劫,工人同伴被枪毙,他的内心产生强烈的自责与无力感,他在集中营中被救出后撕心裂肺的痛哭,不仅是对家人分别的痛哭,更是对民族同胞被残杀后自己无力感的痛哭。在逃离墙内生活后观看他们之间的战争,他拷问自己该不该与他们一起战斗。似乎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抛弃自己内心的正义。
    好的电影总是可以让人与现实映射,而钢琴家映射地是提醒人们永远不要观看自身的利益而抛弃内心的良知与民族的生存。映射到现实中来,我们似乎也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只不过不在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迫害,而是党员们对非党员们的迫害。人们为了获得权力,而靠近党组织,这些党员间对上层的害怕,把痛恨转嫁到下层人民中来,欺压着当地的人民百姓。而尽干缺德之事的企业,不过也是这个体制下的受害者,人们却苦不堪言,甚至苦不敢言。这种对政府的“溺爱”导致这个体制的形成,当资源被划分结束后,阶级的分层就完全形成,可幸的是我们不会被屠杀罢了。

     3 ) 忘不了的是那块切成六份的糖

    将近三个小时的片子 但却不显冗长
    虽然是战地琴师 但犹太音乐家的音乐 还有波兰味的肖邦却没有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总觉得他最后能够从德国人手下捡回一条命来 纯属偶然 并不是音乐的力量战胜了战争和人性的丑恶
    两个爱音乐的人在废墟中高山流水 钟子期怎会杀掉俞伯牙?

    他在废墟里的一段肖邦打动了德国军官 但没有打动我
    至少从音乐上是这样
    不过这倒让我对这部片子肃然起敬
    每个镜头拍得是如此的克制 悲悯又深刻
    没有一点海上钢琴师那种大洒狗血般的煽情
    再现了真实的不由分说的战争

    念念不忘的是那块被爸爸拿小刀小心翼翼分成六块的糖
    他一边切我一边对自己说我看不下去了我看不下去了
    全家人无声的接过自己的一份 塞到嘴里
    就这么快结束了全家人在一起最后的一餐
    也是生命里的最后一餐

    刀口上的甜 简直让人疼得撕心裂肺

    与此相同的还有那个被德军爆头的光头犹太人
    趴在地上听着纳粹换弹夹的声音
    从死神那里抢回来的这五秒钟生命
    生不如死 让人为他窒息

    片子克制冷静得好像根本不参杂导演的感情,但却刀刀命中要害让人痛心剜骨,倒抽冷气
    最后这些镜头汇聚成了悲怆的海洋 在一片苍茫的灰色废墟中 已经憔悴得快脱了人形的钢琴师在其中蹒跚而行 就像汪洋中一片快沉没的叶子
    一个人承受一座废墟空城的悲怆
    不知道他在已经一栋栋人去楼空的废墟楼房中翻找食物和水的时候
    看到那些侥幸在战火中保存全尸的桌子椅子 瓶子罐子
    包括那筒竟然满满的南瓜罐头
    他是不是还有这个力气去悼念一下它们不知如今安在的主人

    让人欲哭无泪的片子
    击中人灵魂的不是音乐 也不是战争的惨无人道
    而是一个人偏要活下去的那种卑微的倔强


     
     
     

     4 ) 影评钢琴师

    《钢琴师》是一部好电影,虽然输给了《芝加哥》没有拿到那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可我还决心写一写它。水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沉下心来发个有意义的帖子,望大家赏脸。

    题外话:阿德里安·布劳迪也凭借此片斩获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影帝;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收获了最佳导演奖。但那一届最佳影片输给了《芝加哥》我觉得是个意外,毕竟最佳导演都收入囊中了,作为歌舞片的《芝加哥》毕竟也不是奥斯卡最喜欢的feel,又是历史片、又是剧情片、又是战争片、又是文艺片,历史上获奖的影片多达27部,1961年——1970年占主导地位的歌舞片这次打败《钢琴家》,难免会有影迷不服。

    影片是以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开头,因为男主并不会弹钢琴,所以我刚开始看到他沉醉于钢琴的那一段表情竟觉得有些滑稽,因为镜头没有让他的手和脸一同出现在一个屏幕里,我始终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广播站被轰炸,斯皮尔曼依旧如此淡定,仿佛从来不为他的生命担忧。在家里时,爸妈告诉他们要离开华沙,瓦列很不相信,可是他的声音很小,我必须竖着耳朵才能听到,便可笑地认为他没有什么演技可言(影片过后我才真正明白,并不是歇斯底里在屏幕上大叫才叫演得好,有些人,比如阿德里安,他不必说很多话,凭他的表情,凭他的肢体语言,就可以完成所有语言可以做到的事)。瓦列在被送往犹太区之前这一段演员塑造的已经很成功了,就是一个真正的瓦列,没有被战争摧残的瓦列——绅士、彬彬有礼、纯粹的艺术家。 斯皮尔曼一家要卖掉钢琴换取食物的那一段,瓦列只有一个镜头,就是他盘着腿坐在椅子上,向争吵的众人挥了挥手,轻轻地说了一句“take it”。镜头离得太远,我没看清他的表情,但没有温度的一句话,瓦列的不舍但又无奈就跃然而上。瓦列救那个被卡在墙下的男孩,拒绝伊萨克让他做犹太警察的帮助……只是影片的一小部分,暂且略过不谈。前50分钟,波兰斯基更多的是想表现当时残酷无情的形势,德国军官的残忍与冷酷,对生命的漠视;犹太人的任人宰割,听天由命,以及被德国人认为最下贱的生命。对于这个“钢琴家”的描写,也许直到50分钟以后才正式开始。 但其实剩下的故事也很简单,无非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个犹太钢琴家在别人的帮助下一步步逃离魔窟,最后以自己的一段钢琴曲感动了一个德国军官,最终成功地生还了。虽然瓦列的求生欲望很强烈,他总是在不停地奔波,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忍受饥饿和寒冷之苦,还要一次次化险为夷,但不得不说,瓦列的逃亡之路是很被动的。他的职业是一名钢琴家,也许他的确天才,可他在逃生这方面的智商几乎为零。如果一路一路没有贵人(梅耶克、多萝塔夫妇、吉勃克辛斯基等人)相助,凭借他的微薄之力是不足以捱到战争结束的。举个例子,在马里克给瓦列提供的房子里,瓦列为了够一个东西打碎了许多盘子引起了邻居的注意,他不得不按照马里克说的去找多萝塔夫妇。我觉得真正有意义的一段是德国军队开始对波兰人发起攻击毁掉了他在战争中最后住的那一套房子,瓦列才开始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始了逃亡。影片中通过瓦列头发和胡子的生长来衬托时间的流逝,瓦列在最后遇到了德国军官,他告诉了军官他的职业,军官便让他弹一首曲子。阿德里安演绎的瓦列从刚见到军官的恐惧,到坐上琴凳刚开始弹琴的虚弱与陌生,到逐渐地沉浸于琴声中,越来越激情澎湃,也许他的琴声里融入了国破家亡的悲痛、自己这几年逃亡的悲惨经历,所以才会如此有震撼力,以至于竟然感动了一个德国军官。阿德里安在这一段的表现非常好,把一个一直在听天由命逃亡的软弱的犹太人被战争所改变成现在的样子精辟地表演了出来。但起推动作用的,还是瓦列演奏的那一曲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完全的催泪弹。

     5 ) 人性or艺术?

    又一次得说“终于”了——终于看完了《钢琴家》。
    最近看了两部关于钢琴演奏者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和《钢琴家》,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更多的表现了1900对于音乐的近似膜拜的追求,那么《钢琴家》则是赤裸裸的以人性的名义践踏了艺术。所谓“践踏”并非是说电影本身对艺术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而是说当艺术和人性冲突时,作为人,作为需要生存下去的个体,我们不得不抛弃艺术。
    电影的开场,以黑白镜头真实的再现了二战前夕华沙纷繁的民众生活,而后随着背景音乐,我们终于看到了Wlady的手翩翩飞舞于琴键上,以一种爱抚恋人的轻柔抚摩着琴键。那双手,看起来年轻而光洁,虽然说实话,那真的不是双很漂亮的手。然后镜头移向Wlady的脸——年轻瘦削,细长的眼睛里流露着艺术家的纯洁,薄薄的嘴角无声的诉说着艺术的柔弱和易碎。音乐如流水般细细淌过,温柔得让人想永远的沉睡于其中,正当我们淫浸于这样轻灵的钢琴的音符跳动里时,忽而第一次炮声扑面而来,如定音鼓般沉闷压抑,Wlady没有惊恐,继续轻抚着他的爱人,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满柔情。而后又一次,剧烈且强硬,当我们以为Wlady会继续不为所动时,沉迷于钢琴演奏中的Wlady被震动了,紧接着玻璃破碎的声音骤然响起,而钢琴声却继续缠绵,可是再一次的,当玻璃被炮火震碎,钢琴声也在一片杂乱中戛然而止。我们几乎可以看到Wlady的身体不由自主的在着这样的破坏声中颤抖了一下。
    电影在开场时似乎就预言了这样一个结局——当人类面临艺术与生命的选择时,我们不得不放弃浪漫而选择实际——没有生命,从此便再不会有艺术。艺术在战火面前显得羸弱而无助得如同寒风里最后一朵战栗着开放的玫瑰,虽然美丽依旧,但这份奄奄一息的羸弱美丽又能坚持多久呢?记得曾经听到过一个比喻,战争与艺术,就像枪炮与玫瑰——即使在枪林弹雨中,玫瑰也能够瑟缩着盛开,可是盛开了,又能在炮火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多久呢?
    而在战争的炮火里,仍然不能扼止我们追寻爱情的本性——钢琴家以轻佻和嘲讽的表情轻笑着说,也许某天我们可以一起演奏肖邦,他在大提琴家面前展示了他的无畏。可是到影片结束时,我不禁想问,他真的无畏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毕竟他最终没有选择玉碎,而是选择了瓦全。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是当我们的脖子已经被战争紧紧的勒住的时候,我们甚至连建业水都无法喝到的时候,我们还能选择什么?或者说,我们其实已经没得选择了。
    To be 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一点都不是个问题。
    唯一让我们欣慰的是,当人性残忍的践踏艺术时,我们的艺术家并没有践踏自己仍旧高尚的灵魂——他依然心中有爱的存在,相信爱的存在,依然热爱着他的钢琴,他的艺术以及他的生命。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经常出现——犹太钢琴家的手指常常神经性的痉挛着——仿佛钢琴的琴键就永远的凝固在他的手指下一样,此时往往会有悠扬轻远的钢琴声作为背景音,缓缓的扬起,又缓缓的飘落。
    对于很多人称赞这部影片里描述的二战中德国军官和犹太钢琴家的友谊,以及德国军官对音乐和对艺术的崇敬心,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绝对的误导,影片的主旨显然并非立足于此。对于这一点,影片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战争的定局已然呈现,而此时再多的屠戮也是枉然——德国人未必能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却必定能够理解生命的珍贵。
    整个影片对人性的震慑以及对那些不幸生活在战争中的生命的哀悼,如同Wlady最钟爱的肖邦一样,哀怨、悲伤,却永远不会失去生命的活性,音乐如水般潺潺着,生命和艺术也如水般涓涓不止,即使有战争,即使有磨难,我们依然会坚强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逝者已去,让我们好好的珍惜自己,好好的、勇敢的活下去,为了我们心中那依稀闪烁的光明。

     6 ) 现实往往比电影更残酷更戏剧更感人——关于德国军官的真实背景和钢琴家原著

    【真实背景】

    威尔姆·欧森菲德(Wilm Hosenfeld,1895年5月2日-1952年8月13日),生于德国罗恩多夫的许恩菲德,原是一位老师,后为德国国防军上尉军官,纳粹党员。他在华沙废墟中救了濒临死亡的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及作曲家瓦拉迪斯劳·什皮尔曼。欧森菲德与几位同侪军官对德国占领下的波兰人民包括犹太人的处境深表同情,并不齿他的国人在当地的所作所为,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对其随时随地提供救助。 1945年1月17日,欧森菲德被苏联红军俘虏。但仅因为他加入部队而被认定为战犯,并被判入劳改营服刑25年。 1950年代初期,什皮尔曼第一次知道恩人的真实姓名,并尝试向波兰共产党当局提出营救,但波共当局回复说:“如果他在波兰,我们可能给他自由。但是我们的苏联同志不愿释放他。” 尽管许多人证实欧森菲德的战时行为,苏联人仍拒绝相信他未涉及战争罪行。欧森菲德最终于1952年因恶劣的战俘待遇而死于苏联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的劳改营。 据他的信件及日记记载,在二战期间,经欧森菲德救助的人数达50人。 一部根据什皮尔曼的回忆录所拍摄的电影《钢琴家》(Pianist,2002)描述了这段故事,片中欧森菲德一角由汤马士·克雷舒曼主演。 什皮尔曼的儿子安德烈兹·什皮尔曼长期以来一直请求以色列官方大屠杀纪念馆雅德瓦什姆给予欧森菲德国际义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犹太人的非犹太籍人士)的荣誉。纪念馆于2009年2月16日追封欧森菲德为国际义人。

    【钢琴家原著】

    以下节选自原著 ..我是那么聚精会神地翻东西,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这时我身后突然响起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你到底在这儿干什么?” 一个个子高高,风度儒雅的德国军官正倚着碗橱站着,双臂抱在胸前。 .................. 过了一会儿,我结结巴巴地说:“要怎么处治,你随便吧。我不打算离开这儿。” “我不想处治你!”军官耸了耸肩。“你靠什么维持生活?” “我是钢琴师。” 他更仔细地观察我,显然不太相信我的话。然后他扭头看了看从厨房通往其它房间的那个门,好像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跟我来,好吗?” 我们走进隔壁的房间,那里显然是餐厅,然后再往里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有一架钢琴,放在墙边。军官指了指钢琴。 ”弹一段!“ 难道他不知道钢琴一响会把附近的党卫军都引来吗?我用疑虑的目光看着他,站在原地没有动。他显然感觉到我很害怕,因为他很有把握地说:”没关系,你弹吧。如果有人来,你就藏进食柜,我就说刚才是我在试弹钢琴。“ 我的手指头接触到琴键的时候微微抖动。这么说,这一回我得换个方法,用弹钢琴来换活命。我已有两年半没弹钢琴了,我的手指头发僵,上面还有一厚层脏泥,手指甲从上次大楼着火时起就没有剪过。还有,由于这个房间已没有了窗玻璃,钢琴的活动部件受潮膨胀,按键时很费力。 我弹奏了肖邦的升C小调梦幻曲。未经调试的琴弦发出平缓的丁丁东东的声音,琴声流过空荡荡的套房和楼梯,飘到大街对面的别墅废墟,又反射回来,变成了柔和而忧郁的回音。我弹完曲子之后,屋里的静寂变得更加抑郁,更加恐怖。一只猫在外面街上喵喵地叫。我听见楼外下面有叫声,那是德国人粗鲁的喊声。 那个德国军官默默地看着我。过了一会儿,他叹了一口气说:”你无论如何不能待在这里。我带你出城,去一个村庄。你在那里会更安全。“ 我摇了摇头。”我不能离开这儿。“我肯定地说。 现在他好像才明白我什么藏在这里。他紧张地抖了一下。 ”你是犹太人?“他问 ”是“ 他刚才一直站着,两手交叉抱在胸前;现在他把两只手放下来,坐到钢琴旁边的单人沙发上,好像这一发现让他思绪万千。 ”是,唔,“他说,”那样的话,我看你确实不能离开这里。“ 他好像又在沉思,过了一会儿,他转向我,又问了一个问题。 ’你藏在哪儿?” “阁楼。” “带我去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 ................... 他问我有没有吃的东西。 “没有,”我说。要知道,刚才我在厨房找东西吃,没想到让你给打搅了。 “没关系,”他赶紧说,好像想起了刚才的突然袭击,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会给你带点吃的来。” 这时我才大着胆子问了他一个问题。我已经憋不住了。“你是德国人吗?” 他的脸红了,很激动,几乎是喊着回答了我,好像我的问题对他是个侮辱。“对,我是!我为这个感到耻辱,看看过几年所发生的一切。” 突然间,他握了握我的手,然后就走了。 .................. 十二月十二日,那个德国军官最后一次来看我。他给我带来一大包面包,比上次拿来的还要多,还带来一条鸭绒被。他告诉我,他 要跟着队伍离开华沙了,嘱咐我一定不能失去信心,因为苏联红军随时都会发起进攻。 “攻打华沙?” “对。” “可是,打起巷站来我怎么逃命呢?‘我焦急地问。 ”如果说,你和我五年多来在这个地狱里都活过来了,“他说,”这显然是上帝的意志,他让我们活着。唔,我们无论如何得相信这一点。“ 我们两人说了再见,他就要走了,在这最后一刻,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一直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表示我的感激之情,而他却绝对不肯收下我的宝贝手表。 ”听着!“我拉着他的手,急切地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告诉你我的名字-你从来没有问过,可是我想让你记住它。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什么时候能回家现在还很难说。如果我能幸存,我肯定还会为波兰广播电台工作。我战前就在那里工作。如果你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我能用任何方式帮助你,请记住我的名字:什皮尔曼,波兰广播电台的。“ 他像平时那样笑了,即表现出不以为然,又表现出腼腆和尴尬,可是我觉得自已让他感到了快慰,因为我虽身处逆境,还是尽可能表达了想帮助他的天真愿望。

     7 ) 德国军官的立场

      看完the pianist后,对主人公充满兴趣之余,对德国军官的疑问挥之不去.本身历经二战炼狱的犹太导演对这位德国军官的态度暧昧,他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帮助钢琴家的呢?

      军官的儿子在战后见到了钢琴家本人,可以想象的感动.而在这之前,军官的遗孀拿出了丈夫生前的战争日记,里面记录了这位5个小孩的爸爸对纳粹的鄙夷.这种日记的存在,其实就是在自己身上捆个定时炸弹,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危险.在钢琴家的自传里,记叙了军官的表态,他以自己是德国人感到羞耻.

      在和平年代,他可以被冠上有良知,在战争年代,良知没法定义.

      他原先只是礼教学校的老师,参军,从低阶做到驻守波兰的高级将领,这中间的过程,令犹太人拒绝把他追认为英雄,尽管战后又有人出来证明,是他救了我的哥哥,弟弟,妹妹...

      钢琴家也一直在努力让他得到"应有"的荣誉,但直到逝世前都没完成愿望.
      
      现在,钢琴家和军官的后代集结之前的日记和后来发现的物件,出了一本传.封面是他的照片,比电影中的英俊!

     短评

    最刺痛的是那被直接丢出阳台的坐轮椅的老人

    3分钟前
    • Zia
    • 力荐

    男主的幸运值已经达到MAX,但是每一个经过二战活下来的犹太人应该都像男主一般幸运才可以。

    8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那个耳鸣太震撼了。

    9分钟前
    • A-sun*
    • 力荐

    如果说它想反映纳粹的残酷,那一点都不算残酷;如果它想反映主角的坚韧性命,那只能说他是运气好;反而我倒挺同情那个最后就他一命的德国人的。。。我想用ridiculous来形容,可以么?

    11分钟前
    • PuNa
    • 还行

    从此就喜欢上Adrien那张驴脸了

    12分钟前
    • Deborah
    • 力荐

    “你为什么穿着德国人的衣服?”“因为冷”

    1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波兰斯基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却因遭到通缉而没去领奖。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残酷多了。

    1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忘不了那颗被分成六份的糖。

    21分钟前
    • 吉法师
    • 力荐

    影片的结尾让整个故事的基调上升了几个层次,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反映二战反映犹太人与纳粹的影片。人性是很美的,当然,人生的际遇变幻各有轮回

    22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百无一用不仅仅是书生还有钢琴家,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一死了之。

    25分钟前
    • 1968小金
    • 力荐

    可能因为刚看了拯救大兵,所以难免的觉得这里描述的世界太干净了.是的,即使你已经觉得很残忍了,它还是太干净漂亮了一点.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只要那些温暖的东西在,就好了,尽管战争的事实,实际上是要残酷得多的.

    30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如今这个民族仍然在继续受苦,苍天无眼

    35分钟前
    • mado1983
    • 推荐

    你叫什么名字? 斯皮尔曼。斯皮尔曼,一个好钢琴家的名字。

    39分钟前
    • 次非
    • 力荐

    不要嘲笑他的苟延残喘 为了活下去 他放弃的那些尊严 坚持 和 希望 在战后又重新披回到他的身上 战争所造就的废墟 已经把他的心碾成残渣 他始终活动着的手指 在每一次命运交接时暗暗弹奏着命运的主题曲 Adrien Brody把他的挣扎和优雅都演活了 面对死亡和恐惧 我们都一样渺小 最艰难的 其实是坚持

    40分钟前
    • 小墨MO
    • 推荐

    好难过好难过。仿佛就连呼吸的功能的丧失了。战争来时。任何人的意志都受到扭曲。毫无例外。从拒绝佩戴袖章到拉着德国军官的裤子求情。人就这样一步步在战争之中沦丧。 幸好还有音乐。还有艺术的伟大。伟大的艺术。

    45分钟前
    • 野次馬
    • 力荐

    谢谢上帝不用谢我,他让我们死里逃生,

    48分钟前
    • youngman
    • 力荐

    这片子,跟男主角那两抹气质超群的眉毛一样耐看!哈哈

    50分钟前
    • Eudemonia
    • 力荐

    在影院看,恐惧和难受真是无孔不入。波兰斯基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展现了波兰的二战场景,看似冷静却又是最可惧的。而人活下去的信念到底能有多强大,恐怕不到死神擦肩而过的关头是无法预料的。如果说一部电影能给人信念,那《钢琴家》就是这样。

    5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某种程度上可以媲美《辛德勒名单》

    5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偏向认为这是一种全世界对于艺术的无私保护,大音希声,恐怕只有面对艺术人们才难得在价值观上达到类似的趋同。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